top of page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高考正在进行

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第40次全国高考

可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高考呢?

不再万能的高考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的信念。40年前,毕业生都包分配,一毕业就代表的好单位好工作好前景。好像一考上大学就是鱼跃龙门。然而,40年过去了,现在又如何呢?

我们都知道的就业难。找工作难!每年新增的几百万待业大军嗷嗷待哺,高考那一跃龙门才是第一道坎,毕业之后,人生路漫漫啊,又有多少挑战,40年前的大学生包分配的时代太远,我们只都知道

考上大学也并不能改变命运。

关于高考改变不了的你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图片选自电视剧《欢乐颂》

最近电视剧《欢乐颂》的播放引发了热议,大家聚在一起也会谈论,普通家庭出身的我们又有几个可以混成樊胜美的样子,很幸运成为樊胜美的人在看似光鲜的背后又承受了多少心酸。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凭着自己的努力勉强站稳了脚跟,而家庭这个无底洞却一步步的想要把她拽向地狱。

在这里面就显得背景因素尤为重要。

一无所有的樊胜美,与备受父亲宠爱的富二代曲曲筱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阶层的固化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坚硬,一些决定了你的阶层的隐秘因素常常被我们忽视,比如,朋友圈子。

给大家说个人吧。小A,出身湖北农村家庭,家境平平,理工科,本科毕业于某二本院校,研究生就读于某通讯类985,是个资质中上但颇为上进的好孩子,就像是平凡而普通的我们一样。

有一天我突然很严肃问他:小A,你称得上是朋友的人中,有几个是大城市的人呢?

小A一愣,想了一下说,好像没几个。

我说:究竟是没几个,还是一个也没有?我说的大城市,至少是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其中不包括城市附近郊镇,也不包括城乡结合部。你有认识这些地方出来的孩子吗?

小A摇头,说:我玩得好的朋友虽然很多都是研究生,也有几个名校毕业的,可他们跟我一样很多都来自农村,条件好一点的也是小城市出来的。不过他们都很上进也很聪明,都是很好的人。

我说:挺好的。不过我要问你,你的朋友圈子里,经常性订阅各类政经时尚类杂志的人有多少?拥有股票和基金账户的人有多少?年阅读量至少有40本书的人有多少?在知乎、豆瓣、果壳等平均教育程度较高的社区中有自己的话语圈的人有多少?从小学习钢琴、舞蹈或绘画的人有多少?至少游历过三个国家的人有多少?大学毕业一年内拥有私人汽车的人有多少?

小A想了一下,摇摇头,他答不上来。

或许这个也解释了,在同一个楼层里,为什么安迪和富二代曲筱绡谈的比较投机,偶尔可会和官二代关雎尔聊的比较来,却和傻白甜的邱莹莹几乎无话可说,甚至安迪几次的善意提醒也被邱莹莹拒之门外。

还记得欢乐颂中有一次安迪对曲筱绡所说的话: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图片来自电视剧《欢乐颂》

听完安迪的话,曲筱绡随之明了,接着说道。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所以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圈子,而你的圈子又会在无形中影响你。

通过高考,并不意味着我们跳出了圈子,关于自我的认知与提高,不是高考能决定,而这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关于高考改变不了的未来

现在来聊一下小B

小B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女孩的例子,她的成长路径几乎可以包含70%的农村姑娘。

小B是从小读书很踏实,一直在班级里处于中上等水平,小B在中考进了当地县城的二中,发现很多人根本就不学习,身边也有小学的小伙伴初中的小伙伴子在外面打工。每次回家都能听见父亲和她说,谁谁谁为家里挣了多少钱,可真有出息啊?年少的她不知道读书的意义何在,但是她明白父亲照顾她不容易。

所以,高二的时候,便和初中的小伙伴一起出去打工了。

一去,至今便是六年,今年已经24岁了,省吃俭用攒下了几万块钱,为家里修了房子。心里眼里都露着骄傲的自豪。家里人也慢慢的张罗着她的婚事,家里人和她自己都希望留在家乡。所以,不出意外,她一辈子都会在那个小村子里。

BBC有个很有名的记录片叫《人生七年》,这是BBC拍摄的不同的阶层背景下,普通人的发展轨迹。

这是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并做出了明确的假设,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每隔7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4位参与拍摄的参与者生活中取材。该系列的目的是按当初7 Up中的“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而现实是,的确如此。除了有精神疾病在56岁才告知的Neil,还有从一个小村子里考上了牛津物理学系的Nick,几乎所有的小孩都维持着他们的阶层,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长大后仍然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而出身较差的孩子最终也止于平庸,艰难度日。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人与人注定是不公平的。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曾经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这就是著名的知识沟理论,即社会的阶层分化导致富人更容易占据各种资源,为其本人及家属提供更优厚的教育服务。

高考改变不了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的事情,这点很无奈,但这仍不能妨碍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高考

因为高考还是中国最为公平的一场考试。它的公正是让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能都站在同一考场内,这依旧是寒门出贵子中最简单的门槛。它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只要努力就有改变命运的一场考试。

而另一方面,在高考已经普及的现在,大学、各类文凭已经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证明。高考成绩是无关身份的另一种证明。

虽然,我们人生的道路很大意义上被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人生30岁之前基本靠父母,30岁之后个人努力才嫩渐渐看到一些效应。

我们无法改变已经确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能够努力的区间内把自己能做的做好。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我非常热爱高考,因为我知道当年的高考是我走出农村、走向世界的唯一路径。……至今40年的高考依然公平,因为在一个省之内,或者在全国范围之内,整体上高考还是有标准的。”

高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证明自己最有力的证明。

最后引用陈冬青的一段话来做结束:

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学生里最容易失败的,因为你们面临全世界最残酷的考试,教育部公布的1993年的升学率,从初中到高中是44.1%,也就是说有近600万人失败了,高考这个升学率是39.9%,140万人失败了。

失败无处不在,人生如此绝望,这就是现实,那我们该怎么办,掉在水里你不会淹死,呆在水里你才会淹死,你只有游,不停地往前游…….”勇往直前,直至最后!

预祝参加高考的同学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EasyGPA学园):你说,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3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