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永不过时
很喜欢看一些相对“早古”的博客或者文章
相比较现在浮躁与鱼龙混杂,反复跳转在洗稿与套路化的相似内容。
一些时间比较遥远的文字,反而更显真诚。

很多道理早就说透
经过时间刷洗没有淘汰 反而更显出彩
此篇,推荐一些关于「Academic writing」精彩的博文 ,可能年代会比较早 但都同样值得认真学习,阅读收藏
万维钢《用强力研读书》

https://www.geekonomics10000.com/
万维钢,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他的《精英日课》,天涯名博,博客专栏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更是在早期以理性思维见长出名。(可惜2016年后就不再公共平台更新转到付费专栏了。)
但早期博文都有保存下来,包含有他很多的学习经验与心得。可供学习借鉴。
推荐博文
用强力研读书[1]

文章摘要
重点摘要:
给课文概括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亦或是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意义都不大。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包括四个方面:
掌握作者的逻辑脉络
不同颜色划分重点类别
自己的心得想法是重点
注意发现书中思想跟其他书的联系,共同点或者不同点

扫码跳转全文
施一公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view=me&from=space
施一公应该不用多介绍,大牛的建议还是有必要好好听听。科学网上有幸找到了大牛的早期博客,不多,但可以一看。
推荐博文
2010-8-4 14:58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2]
重点摘要:

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
最重要的是逻辑
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
学会照葫芦画瓢。
不要超过一天,修改第二稿。
第二稿后的修改注重具体的字句。

扫码跳转全文
施一公 《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推荐博文
2010-8-6 13:16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3]
此篇是专门面向学生的建议,道理是通俗的,并且可靠的,就看各位的坚持了。
重点摘要:

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
有时间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
细读最重要的事——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
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
个别重要的文章——精读
保持阅读不要气馁
学会critical reading

扫码跳转全文
William Zinsser《Writ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https://theamericanscholar.org/
《美国学者》博客网站,可以在上面找到很多著名学者的专栏以及文章。
推荐博文
William Zinsser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专业教授,辅导亚洲国际学生多年,著有书籍《On Writing Well》。
针对母语非英语的国际学生的特别有用的写作建议,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专属特色特征分析,告诉你怎么样表达写作是掌握英语表达的“灵魂”。
文章表达简单易懂,非常好读,强烈推荐阅读,以感受下英语写作的魅力。
Writ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4]
重点摘要 :

英文的表达,在于 简单,直接,明确
英语写作的四个准则:
Clarity, Simplicity, Brevity,Humanity
写作不是问题,学会怎么组织内容才是重点:
第一个建议,锻炼逻辑思维
第二个建议,一次只说一件事One thought per sentence.
总结:
Short is better than long.短比长好
Simple is good. (Louder)简单最好
Long Latin nouns are the enemy.拉丁长单词不要用。
Anglo-Saxon active verbs are your best friend.盎格鲁撒克逊主动动词是你最好的朋友
One thought per sentence.一次只说一件事
小E做的整理版怎么写出靠谱英文?哥伦比亚导师给你5条实用建议

扫码跳转全文
阮一峰《英语爱好者》专栏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
阮一峰,知名互联网大佬,关于英语学习的博客,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1月,并且时至今日依旧在保持更新,同学们啊,这样一个“活历史”一样的博客,怎么能不关注。
关于英语使用上的很多笔记都值得学习。
推荐博文
《英语爱好者》专栏[5]
重点摘要 :

小知识点:“up表示“北上”,down表示“南下”。” 比如,“到北京去”就是“go to Beijing”,但是还可以说成“go up to Beijing”或者“go down to Beijing”。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人所处的地点,如果我在上海,那就要用前者,如果在哈尔滨就要用后者。 ——摘自阮一峰《UP北,DOWN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