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失联|海外留学安全须知
最近留学生失联的事件真的太多了,今天我只想学会,如何好好保护自己!
仅仅是去年的媒体公开的报道中,全球就发生了34起海外留学生安全事件,被抢劫、故意杀害、性侵等恶性事件偏多,约7成当事人死亡,百分率达到了67%。
就在昨天,
从2月17日开始失联的闫思宏,在2月28日找到尸体。

*当地时间凌晨3点,在威斯敏斯特地区发现了中国失联女留学生闫思宏的尸体,英国警方表示,目前死者的死因并没有可疑之处( non-suspicious)
而从闫思宏的父母发布的信息来看,闫思宏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会定期联系父母,经常保持联系沟通。


如此正常和普通温馨的日常,
却在2月17日,她就这样突然的断绝了一切联系外界联系,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最后,出现在人眼前的就只剩下一具冰冷尸体。

以及英国警方的一句“The death is being treated as non-suspicious (死亡没有疑点)”,徒留亲友悲痛不已。

真的很可怕,我不敢妄加揣测,那些失联的人前都经历了什么。。。
我只设想了一种场景,当我走在路上,如果有人突然向我袭击而来,夺走了我的手机,把我挟持到其他地方,我是否还有能力,去设法报警?

或是说,在突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我能否找到合适的报警自救方式?
很尴尬的是,
如果我要能选择报警或者发送求救信息
首先,我要有一部有电量有信号的手机
其次,我能躲避犯罪嫌疑人的视线超过5-10分钟
再其次,我的行动自由,没有受到阻碍
如果可以,我最好能详细清晰的表述出事发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
唔,那时我估计已经被装在车子里了吧?

保存英国大使馆的电话,已经一点都不能安慰我了
如此突然的
我发现我在面临危险时的脆弱。
所以,
别让自己面临“失联”的危险!
别出入“危险”场所
1、远离危险高发地区
具体可以到英国警方官网查询

下方是英国大学附近犯罪排名表


数据来源:police.uk, Ordnance Survey and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我们特别注意到,犯罪案例最少的,过去一年也有22起案件。而犯罪案例最多的,达到70起。
大学并没有想象中安全
2、天黑最好别出门
无论在什么地方,通宵达旦的少,黑夜是滋生犯罪的温床,天黑别冒险!
3、陌生偏僻地段保持警惕
人生地不熟还不够可怕吗?尤其是一些民族聚集区,由于文化差异和种族差异,这些区域一般都会比较排外,也更容易欺生,到时吃亏都没法说。
别让自己成为“目标”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目标”?
有钱
了解
易下手
出事了,不容易被发现
而我们留学生,在很多人中的刻板印象就是有钱,孤身在外(易下手),外国人(案件调查处理复杂),传说中的“高危”人群啊。

所以,
第一点,不要在外炫富,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留学生身份
这里的炫富,不单指的在朋友圈或者推特上发点奢侈品,还包括一些在生活上的细节。
随身不要太多的现金和贵重物品
在ATM取款时,警惕附近的人
换钞只取小额
“
比如,有些同学第一次到国外,为徒方便,很多直接换取了大面额钞票。但在酒吧等人员混杂的地方,千万不要拿出来,因为,在英国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这样大额面钞的机会并不多,(想想50镑折算成人民币大概450元,抽出四百多块点一瓶饮料?)一拿出来就特别招眼,就像对所有人说,这里有一个初来乍到啥都不懂的“肥羊”。
”
第二点,别落单
外出,尤其是比较人员混杂危险地段,一定要搭伴,最好是男生,有什么突发情况,两个人也好灵活反应,及时报警。
第三点,防范之心不可无
孤身在外,谁也不认识谁,
“江歌案”提起来都是心中一痛,
很多的性侵,以及犯罪,都是熟人作案。
我们的信任并不廉价,也不是谁都值得,檫亮眼睛,提高警惕。

第四点,不要随便和人发生冲突
冲动是魔鬼,尤其你还不知道面前的家伙是人是鬼
第五点,不在公共平台发布隐私
很多的失窃案,都发生在主人不在家时,可罪犯怎么知道,有没有人在家?什么时候来行窃?因为足够了解,才能下手。而这些信息,很多都是通过推特,Facebook,等公众平台泄露的。
别“放松”警惕
1、路上多注意周边环境
路上别玩手机,很多同学就是在大学附近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遭遇抢劫,危险都是有预知的,被人尾随了都不知道,只能吃亏。

2、居家防范到位
外出前锁好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