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社交恐惧图鉴
转载自|英国大师兄(ID:ukdashixiong)
天气晴朗的一天,final过去了,paper在昨晚最后一分钟前安全上交,前几天的essay刚好在上午搞定,你,整装待发,只等“打开门”这个东风,即可开始美好又美好的一天。
可是,这时——“咔嚓”,你听见隔壁室友打开房门的声音。
恩,一天美好的假期,从开始等室友出门后,开始。
不和室友一起出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社恐……

图源于网络
facebook上有个词很有名,叫:Finnish Nightmares(芬兰人的噩梦)。
别称:社交恐惧症的总称。
比如:遇见一个认识的人,可你们不太熟,却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你想尝尝免费样品,可又不想和销售人员打招呼;教授问“Any problem”时,你有问题也因为不想被“万众瞩目”而憋着不问;你拦错了巴士,却又不好意思不上车……

图源于网络
轮社恐,这世界每一个国家能比得上芬兰。
所以这则漫画源自芬兰画家 Karoliina Korhonen,看见周围人民的“社交日常”后,由此生发灵感,创作出系列漫画《芬兰人的噩梦(Finnish Nightmares)》。
上面两张图都源于本漫画。
这无疑让“躲藏”在各大社交APP上的社恐群找到最大的“共鸣”。所以直到如今如果你在Quara的搜索框里输入“芬兰”或者“芬兰人”——
“害羞”、“社恐”、“内敛”等等词汇简直就是固定搭配。

图源于网络
或者在推特上看到每个有着“疯狂渴望‘一个人’的”心声的评论:




图源于网络
一圈看下来,发现师兄可能……也是个……可爱的芬兰人。
如果把社恐放在留学生身上,现象就会如下:
下课会尽量远离约饭的课友,借口要去“买本书”、“还有问题要Office hour”,“去图书馆看看那本我一直想借的书还回来”
尽管问题昨晚已经在E—mail上问好了,图书馆的书昨天已经问过管理员,并没有还回来。并且最近连着吃土好几天,根本没钱买书。
外国小哥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只能在一旁假笑,因为Get不到梗。心里腹诽:这一定是自己最真的cos了——假笑男孩。
教授讲到一半,“Any problem”时,心里千万个问题,却也不想接受一个班的注目礼的你,在最后随大众一起,沉默——表示没有。
用尽力气说服自己再不出去买件衣服,这个星期就要把那件卫衣穿三遍了,进去一家价格还算便宜的店时,这个时候上来个服务:Can I help you时,
恩,告辞。
…………

图源于网络
“社恐”这个词,大部分都会将其粗暴总结成“肥宅”、“现充”等“二次元形象”。但其实不然。
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一种恐怖症。并且属于一种“精神症”(不要和精神疾病搞混,神经症,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2013),对社交恐惧症有以下几个诊断标准: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和焦虑;
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会功能的损害;
当然,仅根据诊断标准也不能完全确认自己是否罹患了社交恐惧症,还必须依赖医生和检测手段的帮助。倒不是说你给自己“加戏”的难听话。只是一切不要因为一个疾病判断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焦虑。

同时,社恐也不是,害羞。
记得未出国的小妹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次她被友人邀请去一次聚会,聚会上大多数都是不熟悉的人。
正常聚会下来她感到前所未有的不自在,如坐针毡。从头到尾总感觉有人盯着自己,所以她一直为“手脚该往哪放才正确”这个问题而思考,到聚会结束。
摆着所赐,脑子也机会跟不上所有人的节奏。整个人会有种绷住的感觉。自己不懂要开什么话题,心里有话却总要揣摩好久该不该说;别人抛出来的茬也不知道该怎么接,于是在人群里变得格外沉默。
因为没有互动,便开始觉得自己的聚会里非常疏离,认为别人都不愿意和她说话;不喜欢她,因而在聚会里变得更加焦虑。朋友也不少安慰过她:“你是太害羞啦,多点参加聚会就好啦。”
为此她还试过强迫自己去参加聚会,可是事与愿违,每次聚会她都很拘谨,不合群。
参加聚会只会让她不断地发现自己是多么地“社交无能”,这种深深的挫败感让她变得更加抗拒社交。
听完故事的师兄仿佛又找到一个病友。

图:社交恐惧症的老铁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社恐的表现。截图于微博
1980年的精神诊断手册中,“害羞是否=社恐?”确实是人们几争论不休的问题。
总有人这么觉得:你不是社恐,只是害羞。没能大胆与人打交道的性子,说什么社交恐惧症。诚如上文师兄的小妹本人。
但,社恐是社恐,害羞是害羞。两者不能混。
1 害羞是人格特点,没有好坏之分
2 许多害羞的人在社交的时候对自己并没有负面情绪和评价
3 虽然患有社恐的人同时也伴随害羞的特点,但害羞并非是致病的原因

图源于网络
所以搞清楚,社交≠害羞≠“肥宅”≠“现充”。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若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估计本篇文章会没完没了。简单点说,就是: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
所以下次遇到一个不太愿意切不知道怎么靠口跟你打招呼的人,恩,远离他。
开玩笑。耐心点,引导TA。你们会沟通无障碍的。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CBT治疗与社交技能训练》一书的序言是这么写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人们的社交技能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人们要想在当下社会立足,就需要娴熟的社交技能,这样才能和他人建立联系并成为朋友,为自己编织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

图源于网络
这句近乎有着“一语道破天机”的话,其实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当代每个社交APP都能几乎剥夺你一大班精力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每个人几乎都是“社恐”者。
不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和人社交的那种“社恐”,是疲于应付的社会的“社恐”。
韩剧《今生第一次》中有这样一个剧情,讲述了一个关于19号房间的故事。

图源于网络
两夫妇原本十分恩爱。但是在婚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妻子开始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于是和丈夫商量着腾出了一个房间。妻子很开心,还把它起名叫“妈妈的房间”来宣示主权。
好景不长,很快这个房间就不再只属于妻子了,家里的所有人甚至是客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这个房间。
妻子很失落,就瞒着家人在一家偏僻的旅馆租下了一个房间。她每个月都会在19号房间里待一阵子,哪怕她什么都不做,她也觉得很幸福。因为在那里,她终于找到了一个不用面对任何人,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
但这个秘密基地最终还是被发现了。面对丈夫的盘问,妻子情愿撒谎承认是自己出轨了,也不愿意说出实情。

图源于网络
在书里,这个19号房间对于妻子来说,是个逃避婚姻里柴米油盐的失乐园。她可以在这里做任何事,宣泄任何情绪,在这里她获得了解放。
而车库,厕所,上了锁的日记,设为私人的朋友圈,新开的微博小号……这是现实中,我们的19号房间。在这个房间里,我们把自己在人群中藏了起来,躲在专属的桃花源里不受束缚。
因为很清楚,人前“谈笑风生”的自己,只不过在为了必要得到的东西而不得不带上一层面具,来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里的人和物。

图源于网络
身边的二狗子笑着说:你这建议……不是把人家往“抑郁症”的火坑退嘛!
多少人在这“偌大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只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后,会更加渐渐渐渐……渐渐不愿意出来,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继而,变成轻微抑郁症。继而……
没有继而!

图源于网络
其实你不是社恐,你只是累了。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迫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压力,我们只好戴上了一个个华丽的面具去武装,不愿有人走近属于自己的领地。更多时候是在扮演别人期待的对象,却鲜有空间留给自己。
但天知道,戴着面具的我们有多累。
经历了一天强颜欢笑的生活过程,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人。
所以重申:只是让你在这功利主义且不停给你施加压力的世界里,找到一个“个人空间”。
那里谁都没有,你安全可以安心下来读书听音乐写字画画健身……只要是你想要的,做出来,你会发现,无形间近乎快要压垮你的压力,也会被释放出来。
所以下次,如果遇到的是一个不愿应对且略显疲态的状态的人,放过他,让他一个人待会。
这是真话。

图源于网络
往期精彩
▼▼▼
新学习开始有学习压力?
这方面我们可以帮你分忧哦~
EasyGPA特针对重难点课程,
推出全年期守护计划,
10课时的内容,
包括重点总结,作业辅导,全学期日常答疑,期末考前冲刺,
整个学期我们都会始终给你最强有力的支持!
让你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无忧~
有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给你帮助,
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以上—
我是小E
有用的知识也是有趣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EasyGPA学园):留学生社交恐惧图鉴